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回到古代与一群女将军征伐天下

第555章 铁血与犁铧——女将军们的双重使命

  李承乾乾元三年,春和景明。长安皇城,紫宸殿内,却似乎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皇帝李承乾端坐在御座上方,眉头微蹙,听着户部尚书关于春耕事宜的奏报。窗外,是生机勃勃的绿意,是宫人们小心翼翼修剪花枝的身影,一派承平气象。然而,尚书口中的“关中尚安,陇右略有旱情,需加紧督导引水”,却像一根细刺,扎在他的心头。

   近来,朝堂之上,气氛有些微妙。北方突厥虽已臣服,但西域诸国仍时有反复,边疆并不完全太平。更让李承乾和大臣们忧心的是,经历了多年征战,百姓亟待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如何平衡军费开支与农事发展,如何让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解甲归田后能安心耕作,如何确保朝廷的根基——农业,能够在和平年代真正兴旺起来,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议题。

   李承乾今年刚满十七,虽然已经来到这个时代三年,并且已经即位为帝,但更多时候,他仍是在学习和观摩。他聪慧,敏感,有着年轻人特有的理想主义和对现实的探究欲。他厌倦了朝堂上那些引经据典、有时却显得空泛的争论,也听够了大臣们或歌功颂德或互相攻讦的言辞。他想亲眼去看看,皇城之外的真实世界,想知道那些在奏折上冰冷的数字和文字背后,是怎样的人间烟火,是怎样的艰难与希望。

   尤其是,前几日,他去秋兰的科学院,看到秋兰又制作出新的农业灌溉工具,他对他那些在各地征战和开展农业建设的女将们的期许,更隐隐流露出对“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乃至“归田扶犁铧”这种复合型人才的渴望。

   “铁血”与“犁铧”,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意象,在李承乾的脑海中反复交织。战场厮杀的铁血,是为了守护家园的安宁,守护那片能够耕耘收获的土地;而农田里的犁铧,则是朝廷长治久安的根本,是将士们流血牺牲最终想要守护的成果。那么,那些曾经或仍在为大夏挥洒热血的女将们(或许不仅仅是女将),她们在脱下戎装之后,又将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将她们的“铁血”转化为推动“犁铧”前行的力量?她们肩负的,是否也是一种双重的使命?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再也无法抑制。他渴望找到答案,或者说,渴望找到能引发更深思考的线索。

   朝会结束,李承乾回到紫宸殿,屏退左右,只留下心腹伴读,也是他最信任的朋友——苏勖。

   “苏勖,”李承乾声音低沉,眼神却异常明亮,“我决定了,要出去走走。”

   苏勖一愣:“陛下,您要去哪儿?您是皇帝,出巡要做好万全准备……”

   “不是以皇帝的身份。”李承乾打断他,“我要微服私访,去看看真实的大夏,看看田间地头的百姓,看看……那些或许被遗忘的故事。”

   苏勖大惊失色:“陛下!万万不可!此举太过冒险!若有不测……”

   “放心,”李承乾拍了拍苏勖的肩膀,脸上露出一丝少年人的执拗与兴奋,“我自有安排。你只需替我打点好内务事宜,对外只宣称我偶感风寒,需静养几日。我带两个得力的暗卫,换上寻常书生的衣服,不会引起注意的。”

   他语气坚定,苏勖知道这位年轻皇帝一旦下定决心,便很难更改。他看着李承乾眼中那份对真实世界的向往和探究的光芒,心中虽有万般担忧,最终还是化作一声叹息:“陛下,一切小心。若有任何情况,立刻用飞鸽联系属下。”

   “好。”李承乾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感激。

   是夜,月色朦胧。紫宸殿一处不起眼的侧门悄然打开,三个身着青色布袍、头戴帷帽的身影,如同融入夜色的墨滴,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长安纵横交错的坊市之中。

   皇帝李承乾的微服出巡,就此展开。他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向西,往关中平原的边缘,那里曾经是号称娘子军活动过的区域,或许,还能找到一些与“娘子军”、与“铁血”和“犁铧”相关的痕迹。

   二:古道西风,偶遇“玉面阎罗”

   离开了高墙耸立、规矩森严的长安城,李承乾只觉得连空气都变得清新自由起来。他化名“李乾”,扮作一个游学的书生,身边跟着两个同样是书生打扮的暗卫——阿南和阿北。两人身板结实,眼神锐利,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动静。

   他们沿着渭水西行,一路晓行夜宿。李承乾刻意避开官道驿站,专挑乡间小路行走。他看到了真正的农田,看到了农夫们在田埂上辛勤劳作的身影,看到了村庄里袅袅的炊烟和孩童们嬉戏的笑脸。他也看到了贫瘠土地上人们脸上的愁容,看到了因徭役而分离的家庭,看到了路边残破的土地庙和祈雨的香火。

   这些鲜活的景象,远比奏折上的文字来得震撼。他开始理解自己颁布均田制、轻徭薄赋的良苦用心,也更深刻地体会到“犁铧”的分量。没有这坚实的土地和辛勤的耕耘,所谓的“铁血”守护,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