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宋有种

第423章 众人皆可降楷,唯官家不能降楷

大宋有种 大罗罗 2030 2024-05-30 14:46

  “官家,官家......”

   当众人告退,鱼贯而出崇政殿后,正一个人低着头在发呆的官家赵桓就听见有人在喊他,忽一抬头,便瞧见空空荡荡的崇政殿内,还站着一个人儿。定睛一看,原来是右枢密使李纲,原来他并没有和其他人一样离开崇政殿,而是悄悄的留了堂。

   赵桓看着李纲问:“众人都已经告退,李卿为何独留?”

   “官家,老拙有话要说。”

   赵桓心里就是一暖,他当然知道李纲是向着自己的,现在留下一定是想给自己献计献策。过去赵明诚在的时候,这个李纲看上去也飞扬跋扈,有点像老祖宗......现在看着到时顺眼多了,真是国难思忠臣啊!且听听他说些什么吧。

   赵桓左右看看,发现没有外人,便温言道:“卿有何言,但说无妨。”

   “官家,”李纲一脸正色道,“众人皆可降楷,唯官家不能降楷啊!”

   听了这话,赵桓就是一声叹息:“卿之所言,亦是朕之所想。然则诸王皆为楷所惑,朝中文臣亦无人主战,连皇后也......朕如之奈何?”

   说到这里,赵桓的眼泪都要下来了。他当官家的这些年,说起来也算兢兢业业,东南的这点地盘在他的治理下也算有个小康局面,怎么就闹到众叛亲离了呢?

   “官家,”李纲道,“天策上将军亦是诸王的兄长,而且他还一改本朝亲王远政治的惯例,让诸王有了被重用的机会。还有......还有先帝的只言片语,又驱逐金贼为先帝雪恨,得到他们的支持并不为奇。”

   赵桓闻言又是一声叹息:“说到底都是朕无能啊!”

   “

   “至于百官......”李纲顿了顿,“其实百官的意思,已经写在了赵文正的遗表当中,百官大都是主战的!”

   “什么?”赵桓一怔,“那他们刚才为什么一言不发?”

   “官家,”李纲摇摇头,“他们说什么话能和赵文正的遗表相比?如果官家有死战的决心,得了遗表之后就当立即表明立场,怎么能让诸王和群臣置评?

   而且您和天策将军之争,实乃陛下家事......诸王都主和了,群臣又能说什么?”

   赵桓的眉头还是松不开来,用几乎低不可闻的声音说:“可是群臣也不见得会支持在国中行府兵之制吧?”

   “官家圣明,”李纲道,“官家胜过天策将军的地方就是善待读书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若行府兵之政,官家与天策何二?群臣和东南文士又何苦为陛下去抵挡天策将军呢?”

   “若无数十万军府之士,朝廷又如何抵挡天策将军的大兵?赵文正的遗表中不也说了?靠十数万精锐是不足以守备绵延两千余里之边防的......”

   李纲点点头,道:“的确是不足的。”

   “人数都不足,还需要论及其他吗?”赵桓都快哭出来了,“不能战而主战,又有什么意义?惹急了天策将军,几十万大军杀过来,朕怕又要蹈宣和之难的覆辙了!”

   “官家圣明。”李纲居然又点了点头。

   这还圣明?

   赵桓愣愣的看着已经上了年纪的李纲,心说:这老爷子看来是糊涂了......两个元枢,一个没了,一个老糊涂了。这仗还怎么打下去?难道真的要当李煜第二了?

   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啊!

   正当赵桓诗性大发的时候,李纲又说话了:“即便再来一次宣和之难,也比官家沦为天策将军的阶下之囚要好啊!”

   什么意思?

   赵桓听着有点糊涂。

   李纲接着道:“宣和之难前,您是开封的国本,宣和之难后,您是金陵的天子......若再来一次宣和之难,官家未必不能保全天子之位。即便是海外天子,也比当个没命的违命侯要强啊!”

   对啊!

   赵桓一想也是啊,跑路多好啊!

   过去他不知道世界有多大,现在他已经知道了——他派去大食国的使团已经晃悠回来了。使团的正使李光还写了一本《大宋西游记》献给赵桓,向他介绍了南洋、西洋诸国的风土人情......

   另外,他早在几年前就在日本国布局了,如今在九州岛那边也有的基础。

   现在要跑路的话,他都得好好想想,是当日本天皇比较好呢?还是去南洋大宋的官家比较好呢?总之,都比留在大宋被赵楷捉去当阶下囚强。

   “李卿,你的意思是......”赵桓压低了声音,“是让朕逃到海外去?”

   “官家,老臣不是这个意思,”李纲连忙摇摇头,“老臣的意思是,万一时有不济,官家还可以南巡东狩......此乃中策!”

   “对,对,”赵桓连连点头,“是南巡东狩......天子逃跑不能用逃用跑的!”

   他接着又问:“李卿还有上下两策?快快道来,说给朕听。”

   “官家,”李纲道,“老臣的上策当然是和天策将军打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