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抗联薪火传

第1215章 穿越敌阵(二)

抗联薪火传 老哲 2116 2024-05-30 14:39

  雷鸣之所以说要把那几个小鬼子干了,实在是因为过来的日军真的并不多。

   一共只有三个半日军。

   什么叫三个半日军呢?

   前面是一个打头拿着手电筒的,后面是两个却又抬了副担架。

   那担架上面自然还躺了一个,这躺着不用问肯定是动不了地方的,所以只能算半个。

   雷鸣为什么看得这么清楚呢?

   那是因为夜黑难行,前面的日军不光要用手电筒照亮前行的路,他却还需要在难走的地方把手电筒转回去给后面的人照亮。

   正因为如此,雷鸣才决定自己把这四个鬼子干掉。

   他在山坡上向前横向移动了几十米后就蹲在了那里。

   按照那四名日军的前行路线,在对方正好到达他下面的时候也就是四十来米。

   这个距离那手电筒根本就照不到,雷鸣自然是打算等日军过去后自己从后面摸过去直接将那四名日军扑杀。

   要说以雷鸣的格斗水平解决四个日军不难,但想悄无声息的不让日军开枪一次性解决四个日军的话就很难。

   但是,由于那三名日军也只是在护送伤员,他才有了这个把握。

   四名日军担架上躺着的那个就不算了,估计不死也动不了,否则不会让人抬着。

   两个抬担架的那就拿不了枪,前面打手电筒照亮的那个一只手在拿着手电筒照亮自然也不可能双手握枪。

   很快,那三个半日军就过来了。

   雷鸣正打算绕后的时候却是听到那几名日军却是在说着什么。

   咦?先听听他们说什么,要是能偷听到日军夜间的通行口令也挺好啊!

   于是,雷鸣反而不着急动手了,他便仔细的听了下去。

   以雷鸣现在的日语水平听力那肯定是不成问题了,至于说日语的口语说些简单的还可以。

   但是,太复杂的他就不行了,纵使他能表达清楚,可是他说日语时的语调与纯正的日本人说出来的那还是有差异的。

   这当然就属于中华民族与大和民族从娘胎里就养成的母语上的差别了。

   这个一时半会儿是改变不了的,雷鸣也只能以后有机会再接着练了。

   那几名日军或许是为了说话壮胆,却也是在不断的说着话。

   当然了,前前后后那也只是那三名日军士兵在说,至于担架上躺着的那个肯定是不会接话的。

   雷鸣估计那家伙应当是已经昏迷过去了,而且一定还是个当官的,否则日军不大可能单独派人往后方送。

   要不说打仗后勤很重要呢,重伤了一个,那就至少得两个好人陪着。

   四十米左右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雷鸣仔细听下去倒也听明白了。

   这三名日军士兵却是正在抱怨一直也没有吃上饭呢。

   雷鸣再听下去,那可是那三名日军带着伤员就过去了。

   这距离一远人家再说什么他可就听不清了,雷鸣想了想却是在山坡上小心翼翼的就又横向跟了上去。

   这回他是真的不着急动手了,他雷小六子杀鬼子多了去了,他还真的不在乎少杀三个半鬼子。

   自己还是多听听吧,要是能听到些有价值的情报却是比杀这三个半家伙重要多了。

   于是,雷鸣便小心翼翼的在山坡上跟着路上的那三个半日军做着同步运动一路偷听了下去。

   这多亏雷鸣此时所在的山坡上的蒿草比较少,今年却又无雪所以雷鸣才没弄出动静来。

   只是他又往回走了几十米,范喜禄和樊志却还在那山坡上蹲着呢!

   那两个人却还在那里犯寻思呢,这雷鸣说是一个人把那四个鬼子干掉了,可咋就没动静了呢?

   虽然说这两个人多少也都有心理准备,可是这雷鸣悄无声息的又摸了回来那着实吓了这两个人一跳!

   雷鸣跟范喜禄耳语了几句之后便又跟了上去,而那两个人则依旧原地潜伏。

   那三名日军士兵并不知道雷鸣就在山坡上偷听他们说话却依旧是在絮絮叨叨的说着。

   而雷鸣则是从这三名日军象唠家常磕般的说话中听取着于自己有用的信息。

   那三名日军先是说了会儿前线打仗的情况,过了一会儿却是又说到了后方。

   而这时雷鸣才知道,日军后方遇袭的消息已经通知前方了。

   只不过前方的日军也有怨气,他们已是在攻击抗联营地把守的最后一个山头了。

   前方的日军也能猜到后方也只是小股抗联部队趁着夜色在捣乱。

   他们并不想功亏一篑,所以压根就没有往后撤军,反而让后方日军自己解决。

   当然了,为了防止小股抗联部队的袭扰,前方的日军已经和后方日军约定了通行口令,在后方到前线的这也就三里来地的距离便安排了暗哨若干。

   至此,雷鸣才暗想好悬。

   如果不是自己凑巧听到了这样的消息,那么他们三个就这样往前线去那肯定就会被日军的暗哨发现了。

   如此一来,且不说他们三个会被日军打个冷不防有牺牲的风险,那就是他们想给日军投手雷的计划那也就注定实现不了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