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抗联薪火传

第1273章 关门打狗

抗联薪火传 老哲 2139 2024-05-30 14:39

  火光已是越来大了。

   那火最初着起来的时候,也只是一堆百姓家的柴火。

   那柴火是两个人抱过来的,一个大人抱了一大抱,一个小人抱了一小抱。

   大抱的是周让,小抱的是二小子。

   然后这两抱柴火就被堆在了日军睡觉屋子的墙下。

   然后就是周让用手笼着点燃了一根火柴。

   点火之物是抗联战士野外生存必备的东西,就是没有火柴那也要有火折子打火镰什么的。

   因为他们在抗战中注定了很多的时候要在寒冷的野外起火,手中没有点火之物怎么可以?

   日军同样在屋子里睡的很死。

   这里的日军和伪军一样,所谓“北线无战事”。

   既然无战事嘛,那日伪军就象食物链顶端最高级没有天敌的存在。

   既然没有天敌他们要那么高的警惕性做什么?

   所以日伪军却是在外面连一个哨兵都没有放,于是也就任由周让施为了。

   时下老百姓的房子多是土坯房。

   那土坯是用黑土和了杂草麦秸放到模子里脱坯而成的,简称土坯房。

   土坯房的墙是不会着火的,毕竟那里最多的成份是土。

   但是,土坯房在东北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草房”。

   只因为它的房盖是草木结构的。

   房梁、板皮、天花板这都是木制的,而最上面那层就是顺坡铺下来的干草。

   所以,土坯房一旦着了火的后果只是两个字——没救!

   更何况周让还特意拽了几大绺子燃烧着的柴火直接就甩到了房顶上。

   房顶那就是易燃物,西北风那就是助燃的。

   于是,也只是片刻功夫日军所住的这个房子便已是火焰四起。

   而就在这个时候,旁边房子里伪军那个大肚汉却是正把饺子塞进自己的嘴里。

   火起后,周让便拉着二小子退后,躲在这家院门的那个位置,然后她就把枪举了起来。

   火都上房了,日军自然醒来,醒来了自然就要往外冲。

   可是那门却如同日军关壮丁一般,那外面却也已经被周让用木头棒子给顶住了。

   这就是关门打狗啊!急切之间,日军又如何能冲出来?

   而且,就在日军在屋子里喊着叫着在撞那木门的时候,周让手中的盒子炮便“啪啪啪”的响了起来!

   放火也是一门学问。

   周让在放火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把那两抱柴火放到到子的门口?

   那是因为那门是木头的,那要是先把门烧坏了日军再冲出来那她这场设计可就太失败了!

   火一着枪一响,整个行动可就开始了。

   而这也正是那个伪军排长拿着枪准备往外冲的时刻。

   而就在这个时候,各自蹲在伪军所住的屋外的雷鸣三哥和四哥就把一块石头砸漏了那窗户纸扔进了屋子里。

   然后自然是各喊了一句“东北抗联杀鬼子!不想死别出来!”

   周让带着二小子自然是比日伪军先到十八家子的。

   那他们两个赶到伪军停马车的地方后,不光是二小子眼睛看直了,就是那两个看马车的伪军眼睛也看直了!

   一个小女子,脸上缠着条破围脖只露出两个眼睛来,然后就从一把苕帚里抽出了一支盒子炮指向了那两名伪军。

   目前为止这里的伪军还没有和抗联打过交道呢,其中一个还往前凑着,脸上笑嘻嘻的嘴里说着“别闹”!

   周让真的不想杀这里的伪军,没奈何也只好打了一枪。

   这两名伪军才搞清楚事关生死,这才“扑通”一声跪了。

   周让缴了这两名伪军让这两名伪军卸了四架马车将马拴在了一起,又让那两名伪军上了车再绑在马车上。

   然后,她才带着二小子押着这两名伪军往东去了。

   眼看天就黑了,周让情知日伪军没有车马不可能来追她,所以往东走了一段之后就又拐向南去了。

   她有车有马自然比步行的日伪军跑的快,在天刚黑的时候她就到了十八家子。

   然后,她就是讯问俘虏获取情报制定战斗方案。

   自己人太少靠自己她还真没有办法搞定这么多的日伪军。

   鉴于这里的伪军并没有和抗联打过仗并没有什么战斗力,周让便大胆制定了这样一个作战方案:震摄伪军,击杀日军。

   所以,雷鸣的三哥四哥那却是她特意放出来给伪军布疑兵的。

   而此时日军所在的那个屋子与其说是日军睡觉的地方倒不如说成是关日军的地方了。

   在那西北风的助力之下,整个房盖已经彻底的燃烧了起来,烈火熊熊已是映红了半边的天。

   被火烧的吱哇直叫的日军也只能从那房子里舍生忘死的往外冲。

   可是,那又有什么用?

   日军现在能冲出屋子的出口也只有两个,一个是门一个是前窗户。

   要说这种土坯房那也是有后窗户的,奈何那后窗户却已经被土坯封死了,而这也是东北住房的特色之一。

   黑龙江的气侯是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侯。

   夏季炎热而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