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长生:我在大明混吃等死的那些年

第171章 心学推广进入尾声

  清早,国子监。

   秋高气爽的早晨,李青手持折扇,闲庭信步地走进来,一如当初的李景隆,令人侧目。

   李青不是国子监的学生,可他表现的太自然了,也没人去怀疑,只是都觉得这人太骚包了。

   不过有几分‘姿色’罢了,瞧给你能耐的……

   面对周围传来的羡慕嫉妒,李青犹不自觉,山水画折扇轻轻扇着,长发微微拂动,更显风姿绰约……

   走了一阵儿,忽见前面一人背影略微眼熟,折扇‘刷’的一合,轻轻敲了下那人肩膀。

   青年转过头来,先是茫然,后又惊诧,最后大骇……

   见他如此模样,李青更是笃信这人自己见过,“你是……?”

   “我,我是老六……啊,不,我是小六。”

   青年说话都不利索了,面色煞白,满脸惊惧。

   李青还是没能想起来,问道,“你认识我?”

   “认,认识。”青年干巴巴道,“秦淮河的事……小子深刻认识到了错误。”

   这下,李青总算是有了印象。

   “你也是监生?”

   “呃,是。”青年摸不准这位老祖宗的心理,本着倒霉不能我一人倒霉的心理,道,“家里不只小子一个监生。”

   似是怕李青不信,他立即朝一边正与人交谈的青年喊道:“八弟,过来一下。”

   “啥事儿啊六哥……”八弟一边说着,一边扭过头来,一见李青出现在这里,顿时脸都绿了。

   六哥误我啊!

   八弟心中郁愤,嘴上却不敢说一个拒绝的字,不是怕了六哥,而是怕了这位传说中的李家祖宗。

   秦淮河上下饺子,至今仍历历在目。

   “随我来。”李青先一步往一边走去。

   “是!”六哥八弟互视一眼,深感流年不利,垂头丧气地跟上……

   一僻静处,李青转过身,停下步子,难兄难弟于一丈有余前停下,腿肚子发软,不敢再上前半步,却也没勇气逃跑。

   “李家有多少监生?”

   兄弟俩相视一眼,都有些犹豫。

   “小八你说。”六哥抢先说,“没听……先生是在问你话吗?”

   “你……”八弟与六哥断亲的心都有了,嘴上却不敢表露不满,小声问道,“先生是问整个李家,还是只局限于永青侯府?”

   “一共多少?”

   “一共……十几个总是有的。”八弟讪讪道,“李家人丁兴旺,这,这也是人之常情……啊,当然了,是不是人之常情,那也是您说了才算。”

   六哥也瞧见‘人之常情’四字一出,这位传说中的祖宗,面色立即阴沉下来,连忙说道:

   “您要是觉得不妥,我们兄弟这就回家。”

   李青瞧了兄弟二人一眼,没有表态,转而问道:“赵孟静今日可在此处讲学?”

   “在的在的,我们今日来就是为了心学而来。”

   “嗯…,没事了。”李青挥挥手道,“该干嘛干嘛去吧。”

   “?”

   “??”

   兄弟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就这么……被放过了?

   “还杵在这儿做甚?”

   “啊,是是,小子告退。”二人躬身一揖,落荒而逃。

   李青再次展开折扇,轻轻扇着,分明是清凉的早晨,可他却是心中燥热……

   约莫一刻钟之后,远远看到赵贞吉走来,接着,恭候于此的学子监生们开始汇集一处……

   李青耳清目明,不需要凑上前去,一如之前在连家屯教朱翊钧时那般,靠在墙上,怡然自得地观察……

   这次没有六部官员陪同,甚至国子监祭酒都没来,只有赵贞吉一个人,毕竟,人都挺忙的,不能一直给面子。

   看得出来,这么长时间下来,赵贞吉已经积攒了很大的声望,众监生学子安静有序论资排辈儿,无一人喧哗。

   又半刻钟过去,赵贞吉拿起‘扩音器’,开始讲学。

   “今日讲《礼记·中庸》!”赵贞吉这场教学先给定了调子。

   闻言,众学子不禁面露失望之色,好不容易轮到一场,却没听到想听的王学,自然遗憾。

   赵贞吉微微一笑,说道:“禅宗《古尊宿语录》有云:万流归源,万法归一,万祖归宗,万众归心。”

   “心学可以是儒学,可以是理学,可以是禅宗……同理,孔孟儒学也可以是心学,是理学……”

   “今日我讲《礼记·中庸》,亦是为了讲心学。”

   听他这么说,众监生学子失望之色消弭,再次生起积极性,纷纷望向赵贞吉。

   赵贞吉深吸一口气,开始进入状态:“中庸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这段话的意思,不需我说,诸位也都明白。”

   “其实,知行合一的理念与《中庸》中的这段话,没有什么区别。”赵贞吉说道,“孟子云:食色,性也,也是同理。”

   “心学的诸多理论,我已然讲的差不多了,诸位也都有了大致认知,可许多同学,仍是真正明悟……诸位同学,你们觉得自己真听懂了王学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