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4章 契丹寒流
现在的契丹,真可谓是一片凄惨景象,宛如人间炼狱一般。
在战事方面,随着李存孝所率领的羽林卫如猛虎下山般加入战场,短短数月之间,大军便如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势不可挡,一路长驱直入,连续攻克了十余座城池。这些城池或大或小,但胜在数量众多,听起来便显得气势磅礴,威震四方。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新的一年悄然降临,正值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许多汉军士兵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不幸染上了低温症,病情严重者甚至已经危及到了生命。
耶律指颜此人倒也还算有些仁义之心,在得知汉军的艰难处境后,他当机立断,派人送来了一批御寒物资以及治疗冻伤的良药。这些物资和药品虽然能够解一时之急,但对于目前的状况而言,显然并非长久之计。
更为棘手的问题是,在这冰天雪地的契丹之地,要想找到足够的取火之物来取暖御寒,简直比登天还难。契丹本就地处荒凉之地,即便不是寒冬时节,这里的气候也是异常寒冷,更别提现在还有更强寒流的抵达。只能怪他们不走运,赶上了近十几年中最冷的时候来到了契丹。
除此之外,契丹的大军主力和突厥一样,都是以铁骑为主。这些铁骑在广袤的草原上纵横驰骋,如疾风般迅猛,如雷霆般震撼,树木的存在却对他们的奔袭构成了一定的阻碍。
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树木并不多见。即便有些树木,也早就被当地的契丹人砍伐干净。这些契丹人深知树木对于他们生活的重要性,在寒冷的冬天,树木是他们取暖的主要来源。
因此,当冬天来临之际,契丹人会将之前砍伐下来的树木堆积起来,以用作冬天的取暖之物。所以对于李存孝麾下的羽林卫来说,他们现在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木材来取火御寒。
在这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寒冷的北风呼啸而过,如刀子般刮过人们的脸庞。羽林卫们紧紧地裹着身上铠甲,躲在帐内仍是瑟瑟发抖。
他们并没有被困境所打倒,而是积极地寻找其他的取暖方法。
经过一番搜索,他们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东西,马粪。虽然马粪的味道让人难以忍受,但在这极端的环境下,它却成为了羽林卫们唯一的希望。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马粪收集起来,然后用干草点燃,希望能借此获得一些温暖。
其实马粪的燃烧效果并不理想,它只能产生微弱的热量,远远无法满足羽林卫们的需求。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有总比没有强,尽管那股浓烈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到恶心和不适,那也比被活活冻死强得多。
至于冷到什么程度呢,用一句话就可以形容,冰冻三尺就是一日之寒!
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天气不太好忍受,但是对敌军那些土生土长的契丹人而言,只是比往年冷了一些。他们每年都会经历至少五个月冰天雪地的生活,抵御严寒的能力天生就比汉人强,就像老毛子一样。
即便今年是少见的寒冬,在他们看来不过就是多穿两件衣服而已。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是本土作战,有着丰富的后勤保障,这是他们最大的资本。
万般无奈之下,为了将士们的性命,李存孝只得下令大军退后八十里,到已经夺取的山城御寒。
这地方只是叫山城而已,实则方圆百里没有一座山。很小的一座城池,就连那一人多高的城墙都是用黄土制作而成。
与其说这里是座城,倒不如说是个堡子更贴切,人口约莫着能有三千来人,只少不多。
攻打这里的时候根本就没费什么力气,虽然有些守军,都是些乌合之众。一人多高的土坯城墙,轻而易举便可翻越过去。
攻打这座小城的时候,两千羽林卫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就结束了战斗,可见山城多么的薄弱。
城池虽然小了些,总好过在荒野安营扎寨。他们的到来,让山城再次变得热闹起来。可能自从有了这个地方,这里就未曾有过这么多人。
就在羽林卫们躲在山城艰难抵御严寒时,耶律孟麾下的契丹大军却没有闲着。见汉军的进攻不仅停止了,反而毫无征兆的撤兵,很快就明白了他们是无法抵御严寒的天气,后勤保障不足。
天气原因是主要因素,同时还有一点不可忽视。李存孝军团的进攻速度太快,战线拉的太长,后勤补给在这冰天雪地里,很难跟上他们进攻的速度。
言简意赅,如今的李存孝军团,已然失去了所有的优势,只能将军队驻扎在山城之中,暂且躲避一时。
对契丹大军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反击良机。而负责迎战李存孝的契丹主将,同样来自耶律家族,名为耶律拓原。
这位耶律拓原生得一副横眉竖目膀大腰圆的模样,满脸的络腮胡子几乎要长到太阳穴了,看上去甚是威猛。
年纪大约四十五六岁,身体强壮,孔武有力。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所擅长使用的武器并非常见的长枪、大刀之类,而是一柄巨大的开山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