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乱世第一枭雄

第2297章 李靖在边疆外遇伏

三国:乱世第一枭雄 小白狐 2092 2025-09-02 02:59

  在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

   雷·伯克瞪大了双眼,满脸不可置信地看着罗成的长枪如闪电般刺穿了他的身体。

   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他的战袍,生命的气息在瞬间消逝。这一幕发生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战场上的所有人都被惊呆了。

   原本激烈的厮杀声突然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令人窒息的凝重氛围。

   就在这短暂的沉默中,李靖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发动总攻的命令。

   他的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在战场上回荡,清晰地传入每一个大秦士兵的耳中。

   他深知,此时此刻,正是击败日耳曼族的绝佳时机。

   随着他的命令传达下去,大秦中央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人席卷而去。

   然而,日耳曼族的数万持锤士兵却展现出了异常的勇猛。

   他们毫不畏惧地迎着大秦中央军的冲锋,手中挥舞着巨大的铁锤,每一次挥击都带着雷霆万钧之势。

   这些铁锤犹如重锤一般砸向大秦士兵,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

   大秦中央军的防线在这猛烈的攻击下开始摇摇欲坠,士兵们纷纷被铁锤击中,惨叫着倒地不起。

   一时间,战场上杀声震天,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大秦中央军的士兵们毫不退缩,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日耳曼族的铁锤相抗衡。

   刀光剑影交错,喊杀声、惨叫声此起彼伏,整个战场陷入了一片混乱和血腥之中。

   尽管大秦中央军人数众多,犹如汹涌澎湃的海浪一般,但日耳曼族的锤兵们却毫无惧色,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山岳,稳稳地矗立在战场上。

   大秦士兵们虽然个个奋勇作战,气势如虹,但面对如此凶猛且训练有素的敌人,他们一时间竟然难以占据上风。

   战场上,喊杀声、兵器撞击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战斗的局势逐渐变得胶灼起来,双方都在拼尽全力,互不相让。然而,大秦中央军的兵力优势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在李靖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的精妙指挥下,大秦士兵们逐渐调整战术。

   他们不再盲目地冲锋,而是以数名士兵围攻一名日耳曼锤兵的方式展开攻击。

   这种战术的变化使得日耳曼锤兵们逐渐陷入被动,他们的防线开始出现破绽。

   大秦士兵们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发起猛攻,他们如饿虎扑食一般,将日耳曼锤兵们包围在中间。

   尽管日耳曼锤兵们依然拼死抵抗,但在大秦士兵们的轮番攻击下,他们的防线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经过漫长而激烈的两三个时辰的鏖战,大秦中央军与日耳曼族的锤兵们之间的战斗终于迎来了关键的转折点。

   尽管日耳曼族的锤兵们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拼死抵抗的决心,但面对大秦中央军绝对的人数优势,他们的防线逐渐被瓦解。

   战场上,喊杀声、金属撞击声和受伤者的哀嚎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混乱而恐怖的景象。

   大秦中央军的士兵们如汹涌的海浪一般,不断地冲击着日耳曼族的防线,每一次攻击都带着巨大的力量和决心。

   而日耳曼族的锤兵们则毫不示弱,他们挥舞着巨大的战锤,与大秦中央军展开近身肉搏。

   他们的攻击凶猛而有力,每一次锤击都能给大秦中央军造成不小的伤害。

   然而,人数上的差距逐渐显现出来,大秦中央军源源不断地涌上战场,将日耳曼族的锤兵们逐渐包围。

   在激烈的战斗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大秦中央军的士兵们不断倒下,但他们毫不退缩,前赴后继地冲向敌人。

   而日耳曼族的锤兵们也在拼命抵抗,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扞卫着最后的防线。

   终于,随着最后一名日耳曼锤兵的倒下,这场惨烈的战斗终于画上了句号。

   战场上,数万日耳曼族的锤兵横七竖八地倒在血泊中,他们的尸体与大秦中央军的士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气息,让人作呕。

   李靖站在战场上,凝视着眼前的惨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沉重的叹息。

   他原本以为这场战斗会轻松一些,毕竟大秦中央军在人数上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然而,日耳曼人的顽强抵抗让他意识到,这些敌人远比他想象的要难缠得多。

   这一战的战损比几乎是一比一,这让李靖对接下来的战事充满了警惕。

   他知道,日耳曼族绝对不会轻易放弃,他们肯定会在后续的战斗中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

   面对这样的敌人,李靖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和战术,以确保大秦中央军能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这场战斗让李靖深刻认识到,敌人的实力不容小觑。

   他决定在接下来的战役中,更加谨慎地制定战略,充分发挥大秦中央军的优势,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