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

第698章 港口之争

  “增设港口有何利弊?”崇祯反问范景文。

   范景文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海贸利润丰厚,但大明朝只有一个港口且远在福建,十分不便!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沿海百姓争相走私。为了不被查获,他们造船铸炮对抗朝廷。”

   “随着和朝廷对抗的人越来越多,沿海各地都出现了匪寇。”

   “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市通则寇转而为商,此一利也!”

   “设港开市后,朝廷可以获得大量税收,此二利也!”

   “可是,”范景文话锋一转,“设港开市海贸繁荣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出现海患!为了治理海患,朝廷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才行。”

   “此一害也!”

   “大明朝缺银,东洋盛产白银且十分低廉。一两银子在东洋只能买到一斗粮,却能从咱们大明朝的商人手里换走两斗粮!商人看似赚了钱,实际获利的却是东洋人,他们用廉价的银子换走了大明朝珍贵的粮食!”

   “此二害也!”

   听完范景文的分析,崇祯忍不住点了几下头。

   他说的太好了,尤其是对第二个害处的分析简直是鞭辟入里。

   范景文说的第二个害处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汇率!

   古代人对汇率没有概念,但是对钱的购买力有概念。

   大明朝缺银子,导致银子购买力高。

   东洋盛产银子,银子的购买力低。

   由于都是银子,所以很多人觉得没问题。

   但是换个思路假设一下,问题会十分明显。

   试想一下把银子假设成纸币。

   东洋人能印纸币,大明缺纸无法印纸币。

   东洋人用廉价的纸币从大明换取珍贵的物资!

   除非东洋人的纸用完了,否则他们可以一直印纸币,然后从大明换取数不尽的物资。

   交易的本质是交换活动。

   商品交换的一般原则是等价交换。

   用珍贵的物资换廉价的银子,对大明来说绝不是等价交换。

   当时的生产力很低,各个国家缺的是物资而不是货币。

   可现实是对外贸易越频繁,赚的银子越多,国家向外流失的物资也越多。

   其他物资倒还好,对民生影响不大。

   但粮食是战略物资。

   一旦放开海禁,会向外输送大量的粮食,国家安全跟着受到威胁。

   古代实施海禁的君王放着钱不赚难道是傻子吗?

   非也!

   他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再加上不怎么缺钱,所以只能海禁。

   (满清除外!个人觉得满清实施海禁的根本原因是防汉!如果放开海禁,百姓就多了一条出路,满清就无法用土地锁住百姓,更没办法对百姓使用疲民之术。)

   其实等价交换的问题很好解决。

   一,设置关税,通过税率把双方的物价维持在同一水平线。

   二,提高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会解放劳动力。

   解放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各行各业生产出大量商品,导致生产过剩。

   此时用过剩的商品换银子,谁的利益受损不言而喻。

   现在大明的生产力跟过剩不沾边,绝不能彻底放开海禁!

   其实海禁还有一个原因。

   封建统治者不想让百姓和外面有过多交流,怕影响统治。

   崇祯不怕。

   他的灵魂是一个现代人,目标不仅仅是拯救大明,还要给大明这艘巨舰提速。

   打定主意后,崇祯缓缓问道:“今天六部九卿的大臣都在,你们商量一下有没有必要增设港口!”

   “若是有必要,就立刻着手去做。若是觉得没必要,把理由说出来即可!”

   内阁阁臣,六部九卿的官员立刻低声商议起来。

   崇祯坐在龙椅上看似在假寐,实则在集中注意力听大臣们讨论的内容。

   范景文目光扫视一周后问道:“诸位,都说说心里的想法吧。”

   话音刚落,一个官员大声说道:“不妥,绝对不能在松江府设立港口!”

   “为何?”范景文问。

   那个官员向前半步拱手道:“松江府隶属于南直隶,紧挨着浙江。”

   “南直隶与浙江是朝廷赋税重地,一旦在这里开设港口,远洋贸易的巨额利润会让大量百姓放弃耕地,转而出海经商,进而影响国本!”

   “要我说啊可以增设港口,但是不能在南直隶和浙江附近增设港口,应该设立在山东或者北直隶。”

   “附议!”

   “附议!”

   两三个官员站出来表态。

   “好像有道理!”崇祯低声自语了一句,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决定。

   “我不同意,”另一个官员双手抱拳,对着其他人使劲晃了晃,“松江府守着出海口,那里的水深且无礁石,最适合当港口。”

   “至于影响国本的言论简直是无稽之谈!普通百姓只认地且只会种地,让他们放弃耕地经商简直比杀了他们还难!更何况大明朝不缺人,他们不种地有的是人种地。”

   “只要有人种地,朝廷的赋税就不会少!”

   “附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