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周神相:不信东风唤不回

第433章 重新认识粮食(壹)

  七月十四日。

   小内阁第五次集体学习因不可抗力推迟了一天。

   帝国年轻一代的政治新星们齐聚一堂,除了在外未归的,在洛的都来了。

   宋九龄的孙子、世子宋延庆嫡子宋时行也被硬塞了进来。

   赵李二相孙子都在这里,纸糊的首相那也是首相,看不起谁呢?

   姬十三今日似乎精心打扮过的,妆上得有点重,看着就很怪异。

   毕竟是皇帝了,姜云逸也不好调戏他,其他人就更不敢过问了。

   只有姬十三有苦自知,前日晚上,两位夫人可是打翻了醋坛子,把他一顿抓抓抓,不得不推迟了一天。

   姜云逸站在小黑板前,唰唰唰写下两个大字:

   粮食!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老百姓吃不饱饭,就会造反;朝廷不解决温饱问题,就没有办法搞工业化。

   运河贯通是最关键的一步,但远远不是全部。”

   姬十三问道:“明相今日是要讲田政么?”

   姜云逸摇摇头:“陛下,臣历次集体学习,讲的都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东西,含有主观的成分相对较少。

   田政的难点是社会资源公平分配及其长效保障机制的问题,其客观的部分其实没有什么难点,在座各位都是清楚其症结所在的。

   今天主要围绕粮食本身展开,明确该如何看待粮食问题,由此更清晰直观地认识到,天下到底需要多少粮食?应该主要考量哪些重要因素?”

   众人闻言不由耳目一新,从去年底的货币金融、天下水网、天文地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到今日的粮食问题,确实都是客观的内容为主,用于开阔视野的。

   姬十三问道:“以后会涉及主观的东西么?”

   姜云逸道:“肯定会有,但未必是臣主讲,而是真正的讨论交流,必须集思广益。

   因为主观的东西过于主观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生搬硬套,反倒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

   何况,臣主观层面的东西,也不是一定正确的,甚至臣先前授课的客观内容,也大多是浅尝辄止,不保证没有错误,重要的是能对诸位更好地认识世界有所助益。

   我们的集体学习,以及未来的教育体系,主要解决的就是建构日益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掌握建构方法,尤其对于帝国的精英们来说,这比掌握一两样谋生技能重要得多。”

   “明相过谦了,每次听闻明相高论,朕总能耳目一新。”

   姬十三恭维了一句,姜云逸接着道:

   “今天围绕粮食问题,主讲三个内容,第一,粮食是什么?第二,影响粮食生产的各方面因素有哪些?第三,我们需要多少粮食?”

   众人闻言或诧异,或皱眉沉思。

   这第一、第二个问题不是人尽皆知的么?

   姜云逸接着道:“第一,粮食是什么?这个说法有点歧义,更确切地说,是粮食都包括哪些?

   我们熟知的就是五谷,稻、黍、稷、麦、豆,这些不啰嗦,有问题去请教许夫子。

   我要讲的是,大周以外有没有其他农作物?世界这么大,这肯定是有的。

   关键是有没有在大周能够大面积种植,并且产量明显高过现在主粮的?

   我想,这肯定也是有的。眼下我们还下不了海,不可能立刻去取来,只能想其他办法寻觅。

   这个问题,回头与鸿胪寺和潜龙卫专门探讨。

   这是这个问题第一个需要清楚认识的点。”

   “明相不提,朕竟然都不曾考虑过这个问题?”

   姬十三有些惊异地感慨了一句。

   皇帝带了头,其他人也都议论纷纷,这个问题的确不提还真想不到。

   如果海外有更好的主粮,直接弄回来,粮食产量立刻上一个台阶,这也太划算了吧?

   姜云逸接着道:“第二点,我们今天吃的粮食及其他食物,都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几千年精挑细选后的结果。

   今日的五谷和最初的五谷是一样的么?

   这显然不是的。

   所以,最现实的问题:现在的粮食还有没有改良的空间?”

   哗!

   众人再次骚动起来。

   姬十三断然道:“朕以为,一定有!”

   姜云逸点点头:“过去粮食优选和改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明显变化。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集中资源加快这个过程呢?

   博物院农科所不就是干这个的么?

   农家举荐的那几位老农,人人封官,引起了不小的非议,因为他们可能连大字都不识几个。

   但我要说的是,他们可能创造的社稷价值,会超过成千上万的寻常读书人。

   我上书给他们请官,还堂而皇之见诸报端,就是告诉天下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哪怕你连字都不识,只要能对社稷做出有益的贡献,一样可以逆天改命。

   只要这个氛围起来了,全社会的创造力才能爆发出来,现在来看,还远远不够,还得继续加码刺激。”

   姬十三果断道:“朕这里没有任何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