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科技最狂潮

第三百二十六章 新生命!超级干细胞技术!

科技最狂潮 秒速九光年 2074 2024-05-30 17:29

  高原回到自己办公室,将房门反锁,进入系统空间。

   返程时听到的那一声脆响,果然是任务完成时系统提示音,此刻系统面板上偌大的文字,显示出如下内容。

   “任务已完成,评价等级优秀。”

   “任务奖励已累积,是否接受新任务?”

   哎~

   “没有奖励,马不停蹄的一个接着一个派遣任务,系统真把我当骡子使呢?”高原撇撇嘴,自言自语念叨。

   高原有一种感觉,自从可控聚变任务开始,系统似乎一直在加速,而暂停奖励发放这件事,更像在憋大招,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给高原一个大大的惊喜。

   “但愿如我所料吧。”

   高原微微颔首,选择了接受任务。

   “新任务,生命基因工程,是否现在接受?”

   高原看着任务面板上的文字,表情陷入呆滞,随即又转而变成了狂喜。

   什么叫做生命基因工程呢?

   简单来说,就是对人体进行细胞级精确控制,修复疾病带来的损伤,甚至极限延长人类的寿命,直至永生。

   面对漫长无尽的宇宙,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寿命,没人能在有限的寿命中遨游整个宇宙,至于人体冷冻之类的暂时生命封闭技术,也是治标不治本,过程中也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神经损伤,风险高昂,收益却不大。

   假设钱学森老爷子能活到今天,把研究工作持续两百年,五百年,那该是对人类多么巨大的贡献?

   高原闲来无事的时候,经常这样思考。

   对于一个人渣来说,哪怕一秒钟的生命都是浪费,他们就不配出生在这个世界上。

   而对于那些对于全人类有着重大贡献的人,哪怕他们活了一万年,也没有人会觉得太长,只希望永远也不要失去他们。

   当然,还有我们的亲人…

   刹那间,高原想到了很多事情,依靠基因工程消灭疾病,使人类达到近乎永生的完美境地,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无论如何,还是先走一步算一步吧,用意识选择了接受任务,刹那间,关于生命基因工程的知识和数据进入高原大脑,成为他不可分割的永久性记忆。

   “超级干细胞培育以及移植技术!?”

   “原来是这条技术路线!”

   高原体会着脑海中新增加的知识,感觉到难以名状的兴奋,让他血脉偾张,整个人都忍不住颤抖起来。

   长期以来,吃瓜群众总有一种误解,觉得基因学和生命科学研究者不干什么正经事情,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为何人类寿命还是没有突破,难以摆脱生老病死的纠缠。

   这么说,其实有些低估了生命科学前沿研究,从古至今,人类在研究永生这件事情上,投入从来就不少,古代方士炼丹药,现代学者重组基因图谱,本质上其实都是一回事儿,想求永生而已。

   至于研究成果嘛,基本上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已经接近人类生理极限了。

   而这个极限,是一百四十岁。

   也就是说,在现代生命科学没有取得本质突破的情况下,就算你从小到大喝了再多的补剂,不抽烟不喝酒完美保持身材,穷尽所有努力,雇佣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医生,最终也不可能超过一百四十岁这道天堑。

   按照逻辑来说,人类细胞每天都在更新,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替代。

   当你看向自己右手的时候,需要明白,现在你的右手,和两年前你的右手,虽然形态完全一致,但在本质上已经完全不同了,每一颗细胞都被重新替代过。

   冥冥中自有天意,细胞内部,一个叫做线粒体的小东西,决定了细胞分裂的次数,根据遗传基因的不同,线粒体的分裂极限,通常在五十次左右,谁先完成五十次细胞分裂,谁先去见伟人,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而残酷。

   有时候我们讲,某人活力旺盛,新陈代谢速度快,其实未必就是夸奖,因为科学告诉我们,只有像乌龟那样新陈代谢缓慢的存在,才能长长久久,新陈代谢快,往往走的也快。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改变线粒体,让它永远分裂下去,不就可以永生了吗?

   还别说,世界上真有不断分裂,永远不会衰老的细胞,这种无限生殖的细胞就叫做癌细胞…

   总而言之,在现有的科学条件下,是不可能存在永生的,科学家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结论非常肯定,没人能越过一百四十岁大关,无论你有多少钱都不行。

   于是在21世纪伊始,全球富豪纷纷投资线粒体研究,既然寿命无法突破,人们希望线粒体活力充沛,起码在有限的寿命里,能活的更健康一些。

   另外,以哈佛生命科学实验室辛克莱尔为首的研究学者,希望减少自身氧化,激活AMPK基因通道,也达到长寿健康的效果。

   化学界天王巨星鲍林,疯狂提出维生素C抗氧化理论,他身体力行,每天服用高达十五克维生素c,要知道,我们从药店买的维生素c补充剂,一片才100毫克,鲍林他老人家,每天至少要吃一百五十片维生素c!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