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抗联薪火传

第1300章 人少欺负人多(二)

抗联薪火传 老哲 2125 2024-05-30 14:39

  日军没有多少人,他们才不会往外冲呢!

   这是周让对断壁山日伪军做出来的一个基本的判断。

   周让这么说那自然是有其道理的。

   她估计在昨夜的战斗中,日伪军连死带伤损失肯定是得有一半了。

   自己伙儿却是在三面向断壁山上开枪射击。

   黑夜里日伪军摸不清他们雷鸣小队的虚实,必定不敢冲出来和他们雷鸣小队打夜战。

   而雷鸣小队却可借着山上火光的余亮向日军射击,他们打一枪就换个地方,日军那就是一个挨揍的命。

   而天亮了又如何?那就算日伪军现在有可用兵力一百人,那么他们面对三个方向的冷枪他们究竟会往那个方向攻击呢?

   假如日伪军那一百人的战斗力去了留在山上十人,就还剩九十人。

   如果日军集中用兵,那也只能占了三面之中的一面制高点,而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还会被自己雷鸣小队给打死十个八个的。

   雷鸣小队却是可以接着在另外两面与日伪军的周旋之中接着打冷枪。

   如果日军平均用兵,三面各派三十人,算日伪军把三面的制高点都占了,周让也不怕。

   他们却是可以接着向日伪军打冷枪。

   以雷鸣小队何玉英、大许子、鲁超、于标他们这些老兵的枪法,打死一个日军就少一个,打死两个那就少两个。

   那就算是没把日军打死,打伤了那却更麻烦,日伪军还需要往回抬人。

   如此一来,日伪军就会很沮丧。

   只要断壁山上日伪军的援兵不到,那他们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这种被动的局面。

   而现在的情况也正是如此,日伪军真的就平均用兵了。

   在鲁超和于标他们两个看守的这头,日伪军一往村子里冲就被他们两个发现了。

   只是距离太远,日伪军又处于运动之中他们两个也就没有开枪。

   等日伪军冲到村子里,他们两个那就更不会开枪了,以免误伤老乡。

   可是这日伪军敢出村子了,他们两个枪声那也就响了。

   结果就如刚刚所发生的那样,日伪军被打倒了四个,其余自然就躲到村子里不肯往外冲了。

   至于日伪军现在向鲁超和于标据守的高点上射击他们根本就不用管。

   这里是山区周围都是树,他们两个估计现在日伪压根都没发现他们藏身的位置。

   其实日伪军这都是算计失误。

   黑夜里他们不敢往外冲,白天冲就有用吗?

   黑夜里雷鸣小队在四面的制高点上射击,那不管怎么说还是有枪火与弹道可寻的。

   可是这白天呢?

   白天雷鸣小队藏的远枪法好有狙击步枪,人家完全是仗着自己的枪法对日军实行精准的狙杀,也就是超距离射击。

   日伪军只知道子弹的来向是在那广褒的山野里可具体位置在哪他们就不得而知了。

   平均用兵,一面才三十来个人,就这火力怎么可能封锁住一片山野?

   那就象把再多的子弹打向了宇宙的虚空。

   你打的再多最终还是落入虚空,那就算如同闪电划破了夜空,可是谁又见过闪电洞穿了虚空?

   而就在于标和鲁超看守的这面日伪军的出击被阻截了之后,日军在另外一面却进展的很是顺利。

   三十来名日伪军已经从村子里冲出去一百多米了,并且已经躲到了一处山体的后面了!

   只因为这头的地形和于标和鲁超他们看守那头的地形的那是不一样的。

   在那头出了村口就是二百多米开阔地,日伪军冲上开阔地那就是活靶子!

   所以日伪军一看对面枪法太准也就很识趣的缩回来了。

   可是这头却是有稀稀疏疏的树木从村口一直延续到外围的山脚下。

   日伪军正是借着这些树木的掩护冲出来的。

   而且,山脚下的地形也有利于日伪军。

   一般来讲,山脚那自然是没有山坡高的。

   可是这也不是绝对的,这里的山脚偏偏就高出了那么一块,这头就是个三四米高的小陡坡。

   哪伙打冲锋都知道冲锋之际的危险性,所以日伪军在冲出来的时候就已经看好这个往山上攻击时的藏身之处。

   而事实上也正如此,他们真的就如愿以偿的冲到了这个小陡坡的后面。

   有日军的机枪手攀爬到了那陡坡上面就把机枪架了起来,而这也是他们再次向山坡上发起冲锋的火力掩护点了。

   有日军的军曹看向了贴着那陡坡跟在了自己身后的日伪军。

   这里是他们的地盘,他们当然熟悉的很。

   他们只要从这个小陡坡后闪身而出,再跑过前面六七十米的空地,那他们就进树林了。

   他们只要一进树林,那他们可就不怕山头高点上的抗日联军了。

   有那树木作为掩护,敌我双方那就会对射。

   而于日军来讲,他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对射的话,敌我双方伤亡率顶多是五五开,甚至他们大日本皇军那是会更占优势的!

   这名日军军曹从自己手下的士兵和那些伪军士兵的眼里都看到了不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