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乱世第一枭雄

第1713章 尉缭和任嚣

三国:乱世第一枭雄 小白狐 2108 2025-09-02 02:59

  【叮咚,扫描完毕!

   尉缭

   武力值:96点

   统帅值:105点

   智力值:105点

   政治值:101点

   技能一战略大师:尉缭在制定军事战略时,统帅值提升7点,智力值提升7点,尉缭在制定灭国的军事战略时,统帅值额外提升7点,智力值额外提升7点。

   技能二出谋划策:尉缭在出谋划策时,智力值提升7点,尉缭在为君主出谋划策时,智力值额外提升7点。

   技能三变法图强:尉缭在进行变法时,智力值提升7点,政治值提升7点,尉缭的变法得到君主支持时,尉缭的智力值为提升7点,政治值额外提升7点。】

   尉缭(生卒年不详),名缭,姓早已失传,因做过秦国国尉,遂以官为姓。

   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王嬴政的重要谋臣。战国时期军事学家。

   秦王赢政十年(前237年),尉缭从魏国来到了秦国。

   尉缭一眼就看穿了秦王赢政阴险的内心,不愿为秦王效劳,于是等待时机逃离秦国。

   然而,秦王得知消息,马上派人诚心挽留,并将其任命为秦国国尉。

   尉缭自始至终参加了大秦王朝的统一战争,对秦国制定军事路线和军事战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适应新兴封建阶级政权变法图强、兼并统一的需要,在军事思想上继承前人又有深化,认为战争性质有“义”与“不义”之分,主张“挟义而战”,诛暴乱,禁不义,攻取一国一地后,保持社会安定。

   注重正确决策,灵活运用谋略,以争取主动。

   强调“制必先定”、明常决罚。

   尉缭着《尉缭子》为“武经七书”之一,其军事理论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尉缭子》问世后,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兵家的重视。

   唐魏徵将其收进用于经邦治国的《群书治要》之中,宋代被官定为武学经书,后世兵家多有引述。

   它很早就传到倭国,倭国研究、译注《尉缭子》的兵书有庆长十一年(1600)元佶《校定训点尉缭子》、林道春《尉缭子评判》等三十余种,此外还有朝鲜刊本。

   《尉缭子》是一部具有重要军事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兵书。

   同时也应看到《尉缭子》中也存有糟粕,如鼓吹用严刑酷法来维持纪律的执行等,是剥削阶级军队官兵对立的产物。

   ......

   尉缭一到秦国,就向秦王献上一计,他说:“以秦国的强大,诸侯好比是郡县之君,我所担心的就是诸侯‘合纵’,他们联合起来出其不意,这就是智伯(春秋晋国的权臣,后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攻灭)、夫差(春秋末吴王,后为越王勾践所杀)、闵王(战国齐王,后因燕、赵、魏、秦等联合破齐而亡)之所以灭亡的原因。

   希望大王不要爱惜财物,用它们去贿赂各国的权臣,以扰乱他们的谋略,这样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则可以尽数消灭了。”

   一番话正好说到秦王最担心的问题上,秦王觉得此人不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计寻求的人,于是对他言听计从。

   不仅如此,为了显示恩宠,秦王还让尉缭享受同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每次见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

   尉缭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赏识之初曾经认定秦王的面相刚烈,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一但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之残暴,对敌人也毫不手软。

   尉缭认为这样的秦王欠缺照顾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尝试逃离秦王为他安排的住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尉缭这段话也是历史上关于秦始皇面容的最早记录),相传“曾与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所往。”

   尉缭刚入秦时,与后来的秦国将军蒙恬偶遇,蒙恬为之亲自牵马,请回府中。

   蒙恬曾请尉缭继续着书,尉缭断然回绝,并打算离开蒙府,在蒙恬的苦苦央求下才留下。

   秦始皇嬴政多次求教,尉缭多次拒绝,后来出走。

   秦王大怒,本欲杀之,但在当时的廷尉李斯的苦求下同意让李斯将其追回,并在李斯的建议下授以国尉之职。

   最后终于得到尉缭的首肯,愿意扶助秦国,入朝为臣。

   ......

   【叮咚,扫描完毕!

   任嚣

   武力值:105点

   统帅值:99点

   智力值:94点

   政治值:96点

   技能一入侵:任嚣在随军入侵其他国家时,武力值提升5点,统帅值提升5点,任嚣在率军入侵其他国家时,武力值额外提升5点,统帅值额外提升5点。

   技能二节制:任嚣在节制地方时,统帅值提升5点,智力值提升5点,任嚣在治理地方时,智力值提升5点,政治值提升5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