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乱世第一枭雄

第2308章 命运已经悬于一线

三国:乱世第一枭雄 小白狐 2093 2025-09-02 02:59

  在姜松以一己之力斩杀了日耳曼族剩余的全部大将之后,李靖迅速做出战略部署,他深知此时正是一举击溃日耳曼族的绝佳时机,绝不能有丝毫犹豫。

   李靖当机立断,命令苏烈和郭子仪分别率领一路秦军,与自己率领的大军形成三路并进之势,对日耳曼族展开全面的进攻。

   苏烈所率的秦军,一路气势如虹,锐不可当。

   他们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带着无尽的战意与决心,迅速席卷而来,所过之处,尘土飞扬,战旗猎猎作响。

   很快,他们便遭遇了日耳曼族的一个小型部落,这个部落坐落在一片相对平坦的地带,四周被茂密的森林环绕,显得既隐秘又固若金汤。

   这个部落虽然规模不大,但防御工事却异常坚固,显然是经过日耳曼族战士们精心设计和建造的。

   部落四周环绕着高高的城墙,城墙由巨大的石块和坚实的木材堆砌而成,显得巍峨挺拔。

   城墙上设有了望塔和箭塔,了望塔上的哨兵时刻警惕着四周的动静,箭塔上的弓箭手则随时准备发射致命的箭矢,形成了一道严密无懈的防线。

   苏烈见状,并没有贸然下令强攻,他深知,强攻这样的坚固工事,必然会造成秦军的大量伤亡。

   于是,他勒住战马,冷静地观察了一番,他的目光如炬,扫视着部落的四周,寻找着破敌的良机。

   他发现这个部落的城墙虽然坚固无比,但周围的地形却对秦军极为有利。

   部落的四周是干燥的草地和稀疏的灌木丛,正是火攻的绝佳条件。

   于是,苏烈心生一计,决定采用火攻战术来攻破这个部落。

   他立刻命令士兵们分散开来,收集大量的干草和木材。

   士兵们迅速行动,不一会儿,部落的四周就堆积起了如山般的易燃物。

   这些干草和木材堆积得密密麻麻,仿佛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只待一声令下,便能释放出毁灭性的力量。

   一切准备就绪后,苏烈亲自点燃了这些干草和木材。

   刹那间,熊熊大火腾空而起,迅速蔓延开来,火势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张牙舞爪地扑向部落。

   火焰舔舐着空气,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要将一切都吞噬殆尽。

   部落中的日耳曼人惊恐万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秦军会如此迅速地发动攻击,更没有想到秦军会采用如此凶猛的火攻战术。

   一时间,部落内陷入了一片混乱。人们四处逃窜,哭喊声、惊叫声此起彼伏。

   老人们蹒跚着步履,孩子们哭泣着寻找着父母,整个部落仿佛陷入了一场无尽的噩梦。

   然而,火势实在太大,许多人都被活活烧死。

   火焰如同恶魔的舌头,舔舐着城墙,将其烧得通红。

   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坍塌,石块和木材纷纷掉落,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日耳曼人毫无还手之力。

   他们的防御工事在熊熊大火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不堪。

   最终,这个部落被秦军轻易地攻破。

   苏烈率领着秦军战士们冲入部落,一路势如破竹,将日耳曼人的抵抗彻底粉碎。

   秦军的战旗在部落的上空高高飘扬,宣告着他们的胜利。

   而苏烈则继续率领着军队向前进发,一路披荆斩棘,势不可挡。

   与此同时,郭子仪率领的另一路秦军也在马不停蹄地攻城掠地,他们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席卷着日耳曼族的领地。

   一路上,他们披荆斩棘,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敌军皆望风披靡,纷纷弃城而逃,不敢与秦军正面交锋。

   郭子仪的军队以其迅猛的攻势和过人的勇气,赢得了无数战役的胜利,也让日耳曼族闻风丧胆。

   然而,当他们抵达日耳曼族的一个重要据点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

   这座城池坐落在一片险要之地,城墙高大而坚固,宛如铜墙铁壁一般,巍峨耸立,让人望而生畏。

   城墙上,日耳曼族的旗帜迎风飘扬,彰显着他们坚守的决心。

   城内的守军更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他们毫不畏惧地坚守着每一寸土地,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面对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郭子仪深知,如果强行攻城,必然会造成大量的伤亡,这并不是他所期望的结果。

   他深知,战争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智慧的博弈。

   于是,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

   他果断地命令一部分士兵在城外制造出巨大的声响,如擂鼓震天,呐喊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让城内的守军心神不宁,纷纷登上城墙,眺望城外的动静。

   他们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了城外,却未曾察觉到城下的异样。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士兵则悄悄地开始挖掘地道,直通城内。

   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需要士兵们在地下默默劳作,不能发出一点声音,以免被敌人察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