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乱世第一枭雄

第1770章 出将入相阿桂

三国:乱世第一枭雄 小白狐 2108 2025-09-02 02:59

  “接下来使用清朝专属召唤卡吧!”王晨笑道,这也是这一波最后的一张人才类型的召唤卡了。

   【叮咚,消耗清朝专属召唤卡进行召唤,召唤中......恭喜宿主召唤出清朝名将阿桂!

   植入身份为:贵安西部守军的副将,目前正在跟随在姜子牙身边抵御罗马帝国的入侵!】

   【叮咚,扫描完毕!

   阿桂

   武力值:108点

   统帅值:104点

   智力值:97点

   政治值:101点

   技能一征战:阿桂在统兵出征时,武力值提升7点,统帅值提升5点,阿桂在出征其他国家时,武力值额外提升7点,统帅值额外提升5点。

   技能二平乱:阿桂在统兵平乱时,武力值提升7点,统帅值提升5点,阿桂在跟叛军厮杀时,武力值额外提升7点。

   技能三出将入相:阿桂在统军时,武力值提升7点,统帅值提升5点,阿桂在在朝中为官时,智力值提升5点,政治值提升5点。】

   阿桂(1717年9月7日-1797年10月10日),章佳氏,字广庭,号云岩,满洲正蓝旗(后以功抬入正白旗)人,清朝中期重臣,大学士阿克敦之子。

   阿桂于乾隆三年(1738年)中举,累授户部郎中、军机章京。

   乾隆十三年(1748年),随征大小金川,遭劾被贬。

   后复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因办事勤慎而受重用,历任参赞大臣、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工部侍郎等,长期戍守西北边疆。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参与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事后移驻伊犁,建屯田之策。

   回朝数年间,历任内大臣、汉军镶蓝旗都统、军机大臣、满洲正红旗都统、四川总督等。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副将军之职随经略傅恒领兵征讨缅甸。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次参加大小金川之役,历时五年,运筹战事,多合机宜,为平定金川首功。

   此后多次前往地方办理钦案、督筑河堤,两次率师镇压甘肃回民起义,并以领班军机大臣身份提出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的进兵方略,累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

   嘉庆二年(1797年),阿桂逝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太保,谥号“文成”,并入祀贤良祠。

   道光三年(1823年),配飨太庙。

   阿桂屡次统领大军东征西讨,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立下了重大功勋。

   四次被绘像于紫光阁,两次列名第一 。

   是乾隆朝出将入相的少数重臣之一,被称赞为“乾隆名臣之冠”。

   有《军需则例》15卷,今已佚,有诗数首传世。

   王晨暗道:“阿桂为乾隆时期着名战将和统帅,屡次统领大军东征西讨,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立下了重大功勋。”

   阿桂也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名将了,也确实是非常不错的。

   .......

   阿桂是乾隆朝出将入相的少数重臣之一。

   他屡次统领大军东征西讨,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立下了重大功勋,其主要军事活动有:

   乾隆十三年(1748年),参加大小金川之战。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参加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事平后移师驻伊犁,提出于新疆屯田建策,被采纳。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副将军偕经略傅恒领兵与侵扰滇境的缅甸军交战,多次获捷。

   次年,与傅恒会师攻老官屯不下,奉命罢兵议和。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次参加大小金川之战,历时五年,运筹战事,多合机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降服土司索诺木。

   此外,阿桂还两次督师镇压甘肃回民起义,参与制定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和抗击廓尔喀(今尼泊尔)进攻西藏的进兵方略。

   ......

   阿桂知人善任,发现才能胆识之士,即使是“散僚卒伍”,也“即登荐牍”。

   其下属有一位将校,名为瓜尔佳·兴奎,相貌魁伟,气度不凡,阿桂见后,称叹:“此将材也。”当即赐他副将札,命他进攻敌方阵地,果然大获全胜。

   以后兴奎屡立战功,为一时名将。

   王昶、韩崶、张百龄、玛拉特·松筠和朱尔赓额等人都是阿桂从他们身为微员时提拔上来的,或得到阿桂的赏识力荐,“其后皆为卿相”。

   ......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阿桂认为“伊犁为西域适中之地,幅员广阔”,如果能“悉心筹计,从容布置”,则能取得成效”。

   为实现驻兵守边的目标,他查得伊犁的海努克及固勒札等地“水土沃衍,且有河可引灌注”,判断如果在此地开垦屯田,就可以充实军粮。

   阿桂所言,使乾隆帝作出了伊犁驻兵屯田的决策。

   同年八月,乾隆帝下诏:“以阿桂总理伊犁事务,授为都统。”阿桂受命后,对伊犁驻防和屯田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